我常常陷入一種判斷的矛盾。任何東西都有兩面,當接觸的越多,心裡的矛盾就越強烈。我不喜歡單方面的說詞,因為那往往是斷章取義的做法,但是,在生活中我卻會不經意的犯下那個毛病。缺點永遠都是最顯見的,優點則是隱蔽的。近年來,不斷的學習從缺點中發掘優點,也因此對很多事情有所改觀,但也因此陷入更深的旋渦,也就是迷思。
文字很容易讓人誤解,因為讀者的心態不同,理解出來的東西自然也有所偏差。上一篇寫出了對《Avatar》的評語後,我覺得應該再寫一寫我對它的另一面看法。一部電影只有兩個小時,而製作過程則用了幾十天,甚至是幾十年,當中用了多少金錢、人力與精力,如果只用兩個小時來消化並結論,恐怕那是對製作組的侮辱。兩個小時要消化的東西太多,所以事後的領悟或許更值得去思考。
我不知道James Cameron製作《Avatar》的理念是什麼,是環保嗎?還是斥責強勢佔領的不人道?在我看來,《Avatar》提倡的是科技救贖。科技可以毀滅文明,也可以成就文明。人類用了最先進的機械去佔領潘朵拉的同時,也讓科技去救了潘朵拉。如果Tracy和Jake等人沒有化身Avatar,也許潘朵拉在人類發動攻擊的那一刻就已經徹底的毀滅了。
換回現實來說,我們的世界因為科技的發達而延伸出種種的問題,也總有一天會因此而走向滅亡,事實上也已經逐漸邁向這一層面。然而,能夠毀滅,也能夠補救,就好像創造毒藥的人也會有解藥,因為我們怕自食其果。在看了《2012》之後,很多人都嚷著世界末日了。頓時,生存與死亡變得很膚淺,預言天災的降臨讓人覺得本是如此,我們還能做什麼?不就是珍惜所有,把握當下咯!我很好奇,這樣就能拯救世界?
在很久以前的一篇文章裡看到,在構思《Avatar》的初期,James Cameron在尋求科技人員的幫助時問及這樣的一部科幻片做不做得到。科技人員的答案是,現在不行,但兩年後可以,因為到時候我們就有了那些製作的科技。看到嗎?幻想的東西會實現,科技會改變。
科技已經是我們現在賴以生存的一個必需品,而《Avatar》的科技給了我們的未來一個希望。如果真的有世界末日,我們繼續生存的力量肯定是科技。也許,我們必須像《Avatar》的情景一樣,必須戴著面罩走到外頭,再不然就變種成為異類。別說電影裡的科技不可能實現,它會成真的。試想想,當我們第一次在電影裡看到機械人時的驚訝,又或者是第一次看到觸屏的不可思議… 這些都已經出現在我們的現實生活裡了。
世界末日的到來,人類會坐以待斃?這是不可能的。但人類或許會轉換生存方式,而潘朵拉也不會只是幻想,它會存在的。
承接上文:
《Avatar》:似曾相似
沒有留言 :
張貼留言